?
2022-07-07 12:15?出處 溫州在線
對于1990年代中期的大多數中國大陸人來說,去魅力四射的香港旅行是一個遙遠的夢想,但對于南方新興城市深圳的女學生Tracey Chen來說,這只是午餐時間的一次散步。
隨著香港回歸,陳是講普通話的鄰居中的許多人之一,他們渴望前英國殖民地獨特的繁華粵語文化滲透到邊境的日子。
在 1980 年代深圳開始轉型之前,香港隨心所欲的經濟是內地許多人的消費天堂。
陳的學校仍然矗立在中英街上,這是一條250米的道路,被兩地之間的邊界從中間切開,也是唯一沒有水分開的路段。
由于邊防警衛密切關注著瀏覽方便面、美容產品和其他內地稀有商品的游客,陳某將她共產黨學生的紅領巾裝進口袋,偷偷溜過去購買冰淇淋和有關香港流行歌星的雜志。
“有一些每周出現一次,”她回憶道。“我和我的同學會輪流去接他們。”
潮汐變化
在1980年批準中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之前,深圳是一個沉睡的貿易小鎮,周圍有數百個村莊,部分原因是為了阻止那些冒著生命危險逃離的人外流。
梁愛林 1969 年出生于草浦村,仍然記得絕望的村民爬上開往香港的貨運列車。
“村里幾乎每個人都有逃亡的家人,”她說,與朋友一起享用粵菜點心餐,距離軟件巨頭騰訊閃閃發光的總部只有一箭之遙。
廖文建說,村民們講述了逃亡者的故事,比如廣東省人李嘉誠逃到香港,成為香港的頭號大亨之一。
另一位出生于 1969 年的深圳居民廖說:“我們都認為 1970 年代的香港是天堂。只要你努力工作,你就不會挨餓,而且會賺很多錢。”
但在 1980 年之后,正如其官員從鄰國的市場經濟中了解到的那樣,香港的企業在其自身以出口為導向的加工繁榮中,涌入了邊境,深圳 90% 以上的投資都用于這里的先鋒工業。
逃跑的人潮很快就消退了。
軟殼龜
梁和廖說,深圳的許多原住民講客家話,從 1984 年起,其學校以普通話授課,但香港商業的力量及其音樂和電影的吸引力使粵語在聲望上占據優勢。
在 1980 年代,廣東當局定期拆除可能接收香港電視節目的天線,這些電視節目色彩艷麗,浪漫主義的戲劇和武俠電影。
但在毗鄰的深圳,接收香港信號很容易,到 1985 年,深圳每 100 戶擁有 80 臺電視機,一年后,深圳推出了自己的競爭對手電視臺,其中有身穿西服的新聞主播。
“我老公是北方人,是在電視上學粵語的,”廖說。
她說,除了她的流行明星服裝外,陳還為她的阿姨購買時尚產品,阿姨會仔細檢查它們的最新趨勢,并為大陸人制作衣服。
然而,這種欽佩并不是相互的,因為許多香港游客將他們的大陸表親視為鄉巴佬,1980 年代來到深圳的方燕說。
一些邊陲地區成為臭名昭著的“二奶村”,因為那里有許多有第二任妻子的富有的香港男人。
“我們稱它們為鱉(有錢容易成為目標),漂亮女孩會說,‘香港有錢人來了!’”方燕說。“漂亮的姑娘們在等她們。”
1997 年以后
廖補充說??,隨著 1997 年香港回歸中國后的幾年里,訪問香港變得更加容易,深圳的經濟持續繁榮,但一些前英國領土的光彩已經消失。
“我意識到香港的魅力只屬于社會金字塔頂端的人——貧富差距太大了,”廖說。
“我們現在在深圳的生活并不遜色。”
今天,深圳是中國第三富有的城市,在其 1760 萬人口中擁有數十萬移民,其中很少有人與粵語和文化有聯系。
梁村旁邊的舊火車軌道現在是一個旅游景點,夾在高鐵線和賓利車庫之間。
年輕的中國人盛裝打扮,在一輛老式火車旁拍照,回到一家供應珍珠奶茶的“Happy Station”咖啡館。
梁、廖、方的許多朋友都感嘆孫輩的粵語水平太差,但認為這種發展是不可避免的。
“這是一個移民城市和一個大熔爐,”廖說。“我們沒有幾千年的粵語文化。”
本文“”來源:http://www.desachemical.com/news/shehui/81401.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