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權衡得失后,一種對訴訟難以取勝的悲觀情緒,正彌漫在上千家涉案中國皮鞋企業間,絕大部分企業已放棄訴訟,退出歐盟或將成定局。
離12月7日的歐盟申訴期限已不到一個月,但因對華皮鞋反傾銷而狀告歐盟理事會的中國企業還是寥寥無幾。上海東方早報記者昨天獲悉,在權衡得失后,一種對訴訟難以取勝的悲觀情緒,正彌漫在上千家涉案中國皮鞋企業間,絕大部分企業已放棄訴訟,退出歐盟或將成定局。
上月23日,溫州奧康集團正式聘請“中國反傾銷第一律師”蒲凌塵,向歐盟一審法院提起訴訟,狀告歐盟理事會對中國鞋征收16.5%的反傾銷稅不符合歐盟相關法律。該公司也由此成為第一家起訴歐盟理事會的中國制鞋企業。此后,對歐盟皮鞋出口最大企業之一的溫州泰馬鞋業有限公司也正式宣布加入原告隊伍。
“原本以為,兩家溫州企業的‘榜樣’作用,會帶動全國其他鞋企紛紛響應。但結果讓我失望了,至今仍難看到同類企業采取行動。”溫州泰馬鞋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哲西說。與泰馬一起陷入孤軍奮戰局面的奧康集團也表示感到“很孤獨”,面對歐盟這個強大的政治經濟共同體,少數幾個企業的應訴力量十分有限。據了解,目前正式聘請律師狀告歐盟理事會的國內鞋企不過4家,僅占1200多家涉案鞋企的0.003%左右。
據了解,大部分鞋企決定不參加訴訟的理由是,歐盟法律并未對審理時限作出明確規定,加上舉證責任、調查等程序繁雜,訴訟至少要兩年才能出結果。此次歐盟裁定對中國鞋企實施為期兩年、稅率16.5%的反傾銷措施,極有可能出現“制裁已經實施完畢,而法院訴訟尚無結果”。另外,高額的訴訟費用也是這些企業卻步的重要原因之一。(陳周錫)